top of page

报道:何慧欣 | 摄影:何慧欣

       凹凸不平的道路、略显老旧的闭合式窗户设计、狭窄且灯光灰暗的店面、布满蜘蛛网的天花板,自从到外地求学后,我鲜少回来逛这条老街。芙蓉老街,承载的不只是祖辈的生计,更多的是街坊之间满满的的回忆。走进一瞧,虽然它少了城市的繁华,却保留了小地方原有的朴素。

 

       走着走着,突然有人喊到:“你是记者啊?哪里来的?”,我回过头去,有位老伯伯正热情的跟我招手。我笑了,熟悉的人情味总是让人感觉好温暖。老伯伯满头白发,手上正握着一份报纸,这个画面是老街独有的一道风景。

       老伯一听我想了解他的故事后,就如偶遇知音般开始滔滔不觉地叙说。今年已迈入81岁高龄的他名为刘坤经,9岁时,他跟随家人从中国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谋生,由于当时缺少求学的机会,一开始他就跟着爸爸学做木屐,长大后也当过罗里司机和杂工,最后却还是回到老本行继承家业。

       随着时代的演变,人们选择较为方便行动的西式鞋款,不再穿木屐。虽然现在这间老字号还是会做木屐生意,但已开始转卖洋货。他感叹洋货的生意不好做,除了行情不好且受到各类大小型百货公司的冲击,令他最懊恼的是没有继承人。

       “我的孩子哪里要接手,他们现在工钱高,不会回来做。”

       说到这里,他面露无奈,似乎不舍得爸爸白手起家的生意就这样走到尽头。他感慨创业容易守业难,如今年轻一辈都不习惯在商店坐等生意,他们喜欢四处闯闯。目前,他只是在店里看看报纸、和老街坊聊天,打发时间过日子,之后这间百年老店——德裕成就会结束营业了。看着一间经营了超过一个世纪的老店就此落幕,我的内心忽然感到莫名惆怅。

 

改变 重生

       然而,在老街另一端的老店,却有着不一样的故事。这是一间传统中药行——仁和药行,店内装潢老旧,一对老夫妇及他们的儿子经营着药材生意。两老负责为客人抓药,儿子则为客人看诊。儿子是一名的中医师,名为蔡永兴。他说,这家药行经营了超过半个世纪,创办人是他的伯伯。当时伯伯没有手艺谋生,就到药材店打工,存了成本后才自己开店做生意。

       虽然现今的市场上有很多大型百货商场冲击老店生意,这间老字号却没有被发展洪流击垮,只因蔡永兴懂得改革创新,让它再展光辉。坐在柜台前的他一边和顾客聊天一边告诉我,其实修读机械工程是他升学的第一个选择,但为了让祖传的传统药行不被社会淘汰,加上小时候常到店里帮忙,对药材也有兴趣,他选择学医来继承祖店。他推了推眼镜继续说,有了中医服务,药行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
       不管时代变得再快,他始终坚持传统的抓药法,认为这才是药行最大的特色,不止老街坊,还吸引了越来越多新客户前来光顾,故不担心会被近年来越开越多的大型药材行所淘汰。

        “之前药行旁边有露天巴刹所以很多人,他们到巴刹买菜买肉后都会过来我们店买一些药材,巴刹被政府搬迁后,人潮就少了很多。”

       人潮少了之后,蔡永兴一家开始担心老店是否能持续长久经营,他们慢慢进行改变和创新,希望为老店注入新血,让它可以重新吸引人潮光顾。在蔡永兴学医后,药行就有了一个新的服务柜台,如今年龄尚未过30的他,是许多顾客生病时的“救命稻草”。虽然年纪轻轻,但因为仁和药行是老字号,加上大家都对他的医术有信心,目前光顾药行的人潮是开店以来最多的。

       “现在虽然巴刹搬了,人潮却比以前更多,因为很多人是为了看中医才来,他们看了可以直接抓药,比较方便。”

       走访了老街,我发现只有让自己不断地进步,敢于接受创新的思维,才不会被残酷的现实击败。俗语说,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这句老话说得好,当我们停滞不前,我们很容易被别人迎头赶上,只有让自己保持前进的速度,才能在社会的发展趋势中站稳脚步,向前迈进。

bottom of page